我是谁:没有绝对安全的系统《我为什么说这是“时代佳作”》
昨夜看完,欣喜。在手机上简短地写了一些字词,今早起来翻阅,还能感觉到自己的激动:完美,精致,艺术品。打破学科壁垒,打破电影类型。收放自如,节奏恰当。时代佳作。真的很容易在情绪上陷入过誉的迷狂。然而即便稍作冷静我还是觉得这些评价不为过。想来德国朋友不过是将民族中严谨的特性发挥到极致,将故事讲得比较圆满,就在叙事上轻松碾压了一票所谓的美国大片。在众人阅片量都是几千起步的这个时代,谈佳作很容易心虚。要么是神片看的不够,要么是被一部片子中某个特殊的点戳中从而放大其他部分。而《我是谁》并没有特意在哪个方面使劲炫技,其实社会工程学也没那么费解,黑客的生活也没那么诡谲,甚至面具的使用令人想起V字仇杀因而也没觉得多么惊艳。就算是一波一波的反转,也不过是戏法的反复推翻和重演。然而它依旧是超酷的。酷在它运用了所有青春商业片的元素,却在100分钟的螺蛳壳里说了太多面向的可能性。就像是本杰明一开始提醒我们的,这是一张网,而非一条线。节奏上,说实话,我是挺惊讶的,这是一部时长为标准院线配置的影片,不是那种留待导演或编剧施展个人思想慢慢叙述的偏艺术类作品。悬疑或剧情片近年来似乎有不上两小时怕烧坏观众脑子的潜意识,像《跟随》那种七十分钟内干净叙事的作品越来越少见。但《我是谁》就证明了:只要这个故事内部人物之间的维系足够别致与紧密,我们完全有可能在没有废话的表达中完整呈现人物的成长轨迹与心理构建。最近我是很警惕的,角色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定型。当然,稍有技巧的编剧都会在人物身上设置几个面向的表现,但这种设置只是为了保证人物丰满,还是在性格与背景上就在试图建立与整个故事的关联呢。汉娜的过往是她的软肋,也是她最后放走本杰明的合理之处。她很容易被刻板成冷硬女王,加上过往又容易两面,但最后她其实是知道本杰明的真相的吧,笑而不语,是这个人物更深的面。同时警惕的还有人性的局限,不能用几个词就涵盖的人物才是好人物。最好的,当然是每个角色都不能在大面上以善恶来站队,你说本杰明是坏孩子还是掌控者?他已经不需要用什么正反角色来定义了,这里不需要讨论正义与邪恶,这是唯智力至上的世界。而更有意思的事,它又不完全以智者为王,双方实力相当,最后倒成了比任何鸡汤都有效的人心退让。缘何悲喜剧被称为正剧,就是以人生而言,故事的结局就应当是各得其所,无人被惩戒。也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会觉得这是一部满分青春片。与卯足劲儿拼贴青春元素与青春故事的那些校园打闹恋爱相比,《我是谁》恶狠狠地吐出一朵烟圈,往所谓大人的脸上,往整个成人世界。虽然还是显得很幼稚,但是你会发现,这些小子已经有了时代最好的头脑,他们所做的事,哪怕极恶非道,哪怕难以置信。可这才是,真正的心内无碍。让他们无碍的是这个时代。因为此前在《超能查派》里讨论过机器人三定律消失后的荒谬,因此在看到此片里试图提出的三条定律时感到格外有趣与亲切。——但这种好感并没有持续多久,因为我立刻认识到,这里的三条,其实不是边界性的,而是一抹坏笑:我们致力于,打破边界。这才是真正的后现代啊。凭能力做事,抛弃道德约束,尽情使用才华,反社会,多重人格,只留下部分情感。足够冷,足够青少年。有时候导演们是太胆怯了太懒于动脑了,整天指望着用什么人间有大爱之类的东西来扑灭人性邪恶,客观现实里,这样的思维是至善,可也远非万能。可能也只有德国之类经过某些特殊邪恶的民族能够将对恐怖的理解化为每个人生命中都必经的历程,直面,然后用同等智慧来解决。不需要指望这是什么神片,我们对神片的追逐也是过度了。拆分来看,片中的许多元素也是在向各类前辈致敬。没有必要试图建立整个新世界,既然太阳底下无新事,我们能做的就是把既有的碎片拿来搭建新的故事。其实这样反而更自然,更能同时在虚拟与现实世界之间无缝穿越。就好像在任意一幕刑讯场景里丢入一列雪国列车,又在任何一个帮派片里丢入一个扮猪吃老虎的清秀少年,难得的是这一锅汤除了味道更丰富,并没有变得烂乎乎。就像是其他评论里说,地铁场景的设置聪明地用几秒钟清晰地表达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都说不清的意思,这片的镜头语言拿捏着实已经到了精致的地步,那些叙事切换的恰到好处,黄金分割的画面,整体色彩的调配,还有我迟钝到后半程才发现的音效把握。大部分时候从整体而言它是很像最最主流的那种商业片,但当不时地有自然的画面切换,节奏舒缓以及人物情感流露,就能让人意识到,这不是一部简单的爆米花作品。它有它的心,有全部做到足的细节。这就是诚意了。我们欣赏电影也消费电影,并不希望每部片子都带来什么震撼心灵的冲击,踏踏实实地讲一个故事,能把特殊的职业讲到感觉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也是这个时代扁平化的一种优秀表现。